close

餡餡和芋頭以前常常一起出去玩,只不過芋頭媽這一胎懷得辛苦,幾乎都在家休養,好不容易找到空檔去找芋頭玩,我為芋頭妹準備了些小玩具讓餡提著當禮物,免得兩手空空跑去人家家騙吃騙喝很失禮。餡餡一路提著小禮物,邊嚷著要去找朋友,我們坐公車轉捷運又再轉計程車,橫越了一個台北市才看到小芋頭,結果兩個小妮子一見面就一路吵一路搶一路哭,直到吃完午餐後沒了利害關係才找到和平相處的模式。


過去,因為兩家住得遠,所以我們和芋頭母女都是約出去外面玩,這回到人家家是頭一遭,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小孩出門在外都會跟在家裏的狀態不大一樣,這回,我在芋頭妹「目前專屬」﹝很快她就要有妹妹了!﹞的遊戲室裏,看到之前沒見過的景像…


芋頭妹是個外放的孩子,玩起玩具畫起圖來非常豪邁,而且個性直爽有話直說;我們家餡餡就大一樣了!餡餡很拘謹,除了媽媽以外,她甚至對餡爸、同住的餡姑都很少主動提出需求,她用過的書、玩具和蠟筆都很少弄壞,我們甚至幾個月前就讓她自由拿取翻閱一般紙本的書,從她出生到現在不小心撕壞過兩頁書,而且都在可修復的損害範圍內。


看著眼前的景象,我也想起小喵、丁子、小寶、大薰、佑儀……我突然間明白了!


過去這陣子,朋友告訴我,要放手孩子才會獨立、我們小時候也是和年齡相仿的孩子玩在一起學習社會化、現在的小朋友因為少子化所以缺乏與他人相處的機會所以早點送去學校是好的、一兩歲的孩子在外頭遇到挫折,媽媽最好少出手……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不懂得放手的媽媽,對餡餡過度保護。


說真的,我很感謝朋友們的經驗分享,雖然前些日子我感到很困惑。那天,在那充滿晚秋陽光的遊戲室裏,我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小孩,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與情緒模式,我突然明白上個星期故事媽媽培訓講師告訴我的:「有經驗的老師會視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引導與教學方式,不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不同的小孩。」


是啊!兩個完全不同的孩子,怎麼可能用同樣的方法去複製「成功經驗」?


有的孩子不到兩歲可以在托嬰班裏適應得很好,有孩子不到兩歲面對暴力與拒絕時還可以堅持不撓,有的孩子跟我們家餡餡一樣小可是遇到有缺乏或需要幫助的時候很能表達與求助……可是餡餡的個性和那些孩子都不一樣啊!


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段童年是在眷村裏度過的,眷村裏不乏小孩,不過當小丸子像餡餡這般大時,是跟著媽媽一起出出入入,要說與鄰居孩子玩在一起打打鬧鬧哭哭笑笑,據國媽的證詞和我自己的記憶,起碼也是三歲以後的事情。


也許吧!有的孩子很早熟,兩歲去面對同儕、師生的社會百態也許沒有問題,可是,我相信也有不少孩子兩歲時還需要大人伸手幫忙,他們需要更多一點時間,他們需要我們等一等他,我想,餡餡是後者。


表妹知道我最近所困惑的事,她說,現在許多父母親覺得美國那一套教養方式比較好,可是因為社會文化不同,許多時候把歐美的那一套原封不動搬到台灣,就成了對父母比較方便的方式。


圖方便與圖孩子好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向,不過這也提醒我自己,不要為了圖自己的方便而去尋求合理化的理由說服自己那樣對孩子才比較好。


我不是天生的母親,但是我很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好母親。伸手與放手,真是門大學問啊!


現在,餡餡兩歲兩個月,在她還需要我多抱抱她的時候,相信不會是該放手的時機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