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天去參加了一場座談會,由天下雜誌副總編輯鄭惟和、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以及作家陳艾妮主講,主題叫作教養扎根 點亮人生,當時想報名參加主要的原因是想聽聽人本的教養觀點。先前幾次想參加人本辦的講座,卻總是因為時間無法配合而作罷。這場座談會可以帶孩子一起參加,會後還安排了一些親子活動,於是就跟餡爸商量,一起帶餡餡去聽演講。

這場座談滿精彩的,有些內容也滿勁爆﹝右圖的陳艾妮在台上拿著小數位直拍照﹞,就像鄭副總編所說,我們多聽聽多看看過來人的經驗,多參考成功的經驗,也許可以找出適合的方式來教養我們的孩子。

兩個小時的座談會中餡餡的表現不錯,再加上餡爸幫著伺候小妮子吃這吃那,丸子才能把記錄完全。這次的記錄因為帶小孩外加主講人講話速度很快,難免疏漏。我想還是像上次那樣,粗體字是題目,藍字的部份是座談記錄,灰字是心得。

Q:最近立法通過的禁止體罰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雖然許多人贊成不要體罰小孩,可是許多父母都反對這項法案通過,想問問主講者不體罰能管教好孩子嗎?

馮:人本推動不打不罵已經有二十個年頭,我們所思考是是當一個孩子不乖,大人打他罵他是不是真的可以收效?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孩子打過之後還是不喜歡洗澡,打過之後依然不喜歡唸書,罵過之後成績還是考不好。我們少用打罵的方式來教養孩子不僅因為打罵沒有用,更因為小孩應該被當作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來看待。小孩子雖然表達能力不如大人,雖然自我照顧不如大人,經濟也無法自足,但他們確實是個完整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應該要被尊重。

有一段時間,女人被視為需要保護而受到很多不平等的對待,女人以前不被尊重,我們走過了那段時期,現在換成是小孩。也許小孩子現在的表達能力不好,也許他們還不懂事,可是只要我們用尊重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將來有一天孩子就漸漸會成為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大人。我們希望小孩不要用什麼方式對待人,就應該用對的方式去待孩子。

許多父母親會覺得我打孩子是為他好。有個很經典的畫面是哥哥在打弟弟,媽媽跑過來打哥哥,叫哥哥不要打弟弟……打弟弟確實是不對,需要被教導,我們應該學習用好的手段去對待小孩,不能因為立意是善的,就把不好的手段合理化。

至於不體罰要如何教導孩子,我想應該要用啟發取代懲罰。


陳:有次我演講完後有個媽媽一直跟著我,於是我在馬路中間停下來問她是不是有問題剛剛沒有問,這個媽媽拉著她的小孩問我說,艾姐怎麼辦啦!這個超暴力小孩……

那孩子被媽媽當眾說是超暴力小孩時原本臉色很難看,我沒有告訴媽媽該怎麼辦,我只是問她,孩子這麼小,還沒有進入社會的大染缸,他是不是在家裏看到過超暴力的樣本?

這位媽媽一聽馬上眼淚就流出來,身旁的小孩本來是很生氣的,看到媽媽哭,她馬上抱著媽媽也哭成一團。

許多時候我們說我們的小孩使用暴力,可是卻忘了我們時常也對孩子使用暴力,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覺得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古人說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其實我想制度上的改變正是讓孩子學習面對挫折最好的機會,只要家長厲害不怕部長換誰幹。

華人世界裏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父母為了小孩什麼都可以犠牲,而小孩只要會唸書就好,其他什麼都不用做,什麼都不用想。這是錯的!﹝陳女士在這邊唸了一段咒,內容就是孩子只要唸書就好家事不用做國事不用想什麼事都可以不必關心,只管把書唸好就好﹞

打有時候是因為你沒有辦法管,有時候是因為你覺得委屈,有時候是因為小孩打不走,所以你敢打!

想想看在座有不少業務高手,這個月業績不好主管叫你到辦公室旁邊蛙跳一百下你會接受嗎?太太在家碗沒洗乾淨被你看到,你會叫她到旁邊去面壁嗎?如果你不會這樣去對待你的同事、你的太太,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的小孩?

父母都會說打孩子是有原因的,我當然可以理解,可是理解不等於諒解這種手段。

丸子對於體罰的看法,請參考這裏

Q:國外的關機活動已經有一段時間,國內也有不少家庭跟進,我們該如何看待社會對孩子的影響?

陳:我們養育孩子所花費的成本是100%,可是效果呢?你的先生家人佔掉一半,別以為妳還有50%,這裏頭吳宗憲佔掉四分之一,所以妳這邊能影響的只剩25%。

所以囉!放輕鬆,許多事情我們是付出了成本,但結果並不全然是我們可以去掌控的。

至於媒體與社會對孩子的影響,我得父母還是有責任。我認為電視和網路是上帝賜給窮人翻身的禮物,它們讓弱勢的人跟佔優勢的人一樣,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資訊,所以我想不該去仇視這些東西。一個上了學校的小孩不看電視不上網,去學校要用什麼話題融入同儕呢?你叫他怎麼混下去?

我們想想路上的計程車,你用一千塊在路上搖,不會停下來的是哪種車?是要回家的、是載了客人有目標的、是有人叫了車他要去載客的。同樣,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你不要跟小孩子說只要把書唸好就好,如果你培養小孩還有其他的目標,如果你的小孩很喜歡做菜很喜歡彈吉他,你也鼓勵他朝這個方向邁進,他有了目標就不會一直看電視、上色情網站,因為有比這個更重要更有趣的事情等著他們。所以真正的教育,是引導孩子讓他們有目標、有夢想,這樣就不怕學壞了。


馮:我們沒有辦法消滅電視,可是我們能不能多一點別的事情做呢?

許多時候家裏看電視是因為大人想看,或大人除了看電視外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我記得有本書叫娃娃看世界,裏頭提到有個小孩跟她的朋友說,昨天我們家停電了,我才發現爸媽是那麼的無聊啊!

我覺得做父母的不只是去當個父母,還應該要好好地生活,去玩與工作不一樣的東西,花多一點時間豐富自己,父母應該多花點力氣在生活上,先去培養休閒的興味,去聽爵士樂、看螢火蟲、做手工藝、去研究昆蟲、玩玩樂器、畫畫圖……這樣你和孩子都會發現除了看電視,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如果多增加了許多好玩的事,多增加了許多交流、互動的機會,也許就能減少媒體所帶來不好的影響。

雞家無意間參與了關機活動,原因是既然電視壞了,乾脆就別修了!不看電視的日子過得輕省,多出很多時間看書、陪小孩、聽音樂、做手工藝。

我也知道不可能完全杜絕媒體對孩子的影響,但是我知道自己可以決定媒體影響自己的程度,關機後的這段時間,每每聽到親友抱怨起不爭氣的記者又問了笨問題或哪一台又推出了大頭節目時,都覺得自己因為沒浪費時間在這些爛節目、爛新聞裏而覺得很幸運。

太多研究指出小小孩看多電視對智力及視力都沒有好處,雖然有些事我們還是得拜託巧虎幫忙,但別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電視上,是每個為人父母都可以以身作則的事。

Q:父母該如何看待學習的標準?快樂學習是不是一種沒有問題的學習方式?

馮:很多人以為森林小孩是快樂學習,沒錯!我們是快樂學習,很多人以為我們森林小學的小朋友成天都掛在樹上不必進教室,也不必要求他們究竟學到多少東西,那誤會就大了!

快樂學習並不等於不用學,更不等於不必面對與挑戰學問的核心。

學習當然有些過程是痛苦的,想不通為什麼是這樣、和同學爭論不休,都是痛苦的,可是當你想通了,豁然開朗,那種快樂是沒有東西能比。你花了力氣去挑戰,辛苦動腦所換來的回饋是很快樂的感受,那種成就感絕不是物質所能取代,這才是所謂的快樂學習。

常常問問題、想問題,是思考性對話的開始。


陳:我主張不要陪孩子讀書。想想看孩子要跟朋友去看電影會找父母陪嗎?孩子去夏威夷度假會找父母陪嗎?不會!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事。那為什麼讀書要父母陪?讀書寫功課不也是他們自己的事嗎?

我自己的孩子是自己跟我說要去上學的,她跟我說想上學後我帶她在街頭巷尾參觀所有的幼稚園,結果她選了一間最便宜的,送她上學那天是我淚流滿面,她頭也不回就跑去上學了。上學後制服一個星期都脫不下來,我都沒想過怎麼有小孩那麼愛上學。原來小孩天性就是喜愛學習的,只是很多時候父母太急,把小孩學習的胃口搞壞了,學習變成一種不快樂的事……是不是父母師長做了什麼?

華人文化裏已經很多父母迫不及待把小孩送進託兒所幼稚園,不管教養只管教學,搞壞了孩子學習的興趣,現在還要立法把國小教育提前一年,實在很擔心!

教育分成兩種,一種叫教養,是父母親的職責;另一種叫教育,是老師的職責,我認為術業有專攻,應該要去跟老師合作,我們做父母的把孩子管教好就好。

我的孩子有天拿了一本數學來問我,我跟她說媽媽國文英文好但數學不好,妳應該去問老師。隔天她又跑來拿了一本理化,我說寶貝啊!妳想數學不好的人理化會好嗎?妳應該去問老師問同學問知識問網路,就是不要來問我。後來我女兒再也沒拿學校的功課來問我,現在我的小孩碩士班畢業在讀博士,我的心得是要人家讀書的人比該讀書的人累很多倍!

我們都知道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魚桿,給孩子魚桿不如教孩子釣魚,教孩子釣魚還不如讓孩子喜歡釣魚。教養教育要分工,分數很重要,文憑也很重要,但是我們要記得台灣的首富郭台銘他也只有中國海專畢業而已,王永慶也沒有高學歷。

我也不知道將來餡餡去上學後會不會陪她作功課……過去看過幾位前輩媽媽,她們的孩子遇到的老師並不是很負責任,把自己教學上的責任推給父母親,如果孩子的學習成效不佳,老師就會在聯絡簿上請父母多教導,似乎沒有想過是不是教學方法出了問題。丸子遇到的那些前輩媽媽對於陪孩子寫功課這件事也覺得很無奈,雖然她們也認為教育是老師的職責。

我想,將來餡餡上學之後,除了教養之外,我也會很關心她在學校裏究竟學習到了什麼東西,我想關心不表示干涉,而到學校去與老師溝通,也並不等於干涉老師教育我們的孩子。相反的,我相信與老師密切聯繫與溝通才能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至於國、英、數、理……這些學科上的教學,我們也會明確地希望老師盡到他們的責任。

這是我們的理想啦!希望餡餡夠幸運,在求學過程中能遇到盡責的老師,也希望我們給她的愛與支持足夠她面對學習上的挫折與困難。

Q:關於親子溝通的看法?

馮:父母親常會有一種迷思,覺得溝通就等於小孩聽話照我的意思去做。其實不是這樣的!溝通應該是要去互相了解對方的想法,共同協商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要有好的溝通,先要有好耳朵,溝通無非是為了愛,所以要有柔軟的環境,多讚美即便妳覺得妳的小孩一點都沒有值得讚美的地方。要努力去找到小孩子表現好的地方,讓孩子知道你看見他們美好的一面,當你好不容易找到了,你會發現,懂得看,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過去帶營會時有一群孩子是會偷帶酒去喝,喝完發酒瘋打架還會吃檳榔,連他們的父母都不知道怎麼教才好,在營會裏非常令人頭痛。可是營會活動裏有一個讚美時間,就是我們要針對每個孩子在活動期間美好的舉動作為作一番讚美,我想破頭想不出這群孩子究竟哪裏值得讚美,可是一定要讚美啊,等會讚美時間就要開始,好不容易想到一個,接著又一個,這群看起來一點都不可愛的小孩在營隊活動期間美好的一面一幕幕跑出來,那些看起來兇狠粗暴的小孩會為了想學會彈一段旋律坐在鋼琴前練習好久好久……

我發現越兇猛的小孩其實內心越脆弱,他們期待被了解,當你觸碰到他們心裏最柔軟的地方,你會發現他們最渴望的是家庭的溫暖、是父母的了解和關愛,他們常常會說希望他們的爸爸或媽媽聽到什麼什麼,他們覺得父母不了解他們讓他們很困擾。


陳:我是強烈反對做孩子朋友的,也不要太去讚美孩子,這樣會降低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力。

不過不跟孩子做朋友不表示就不必溝通,比如我有次坐計程車,司機在途中接到一通電話,聽起來是他的小孩,在電話的另一頭非常興奮地講話,可是運匠先生可能因為在開車所以很不耐煩地草草掛上電話,我覺得很可惜,這麼好的一個機會教育就這麼錯失了!小孩打電話被父親不耐煩個幾次,你想以後他再有什麼事還會想找你嗎?這親子溝通的橋就活生生地被我們自己給炸斷掉了!

我跟這位爸爸說,小孩主動想找你講話一定是好事,可以跟小孩子說:「爸爸現在在開車,有安全的考慮,給你三句話的時間你趕快講,剩下的等我回到家你要詳詳細細地從頭跟我說!」

我覺得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引導孩子成為一個自樂﹝自我娛樂,自己讓自己快樂、自處﹝能夠與自己相處﹞,以及自立﹝不是指獨立,而是能夠與他人共同合作完成工作﹞的人。

我想,如果我們把媽媽看作是一個事業,把為人母的角色看成是一個家庭的管理者,如果我們用在激勵部屬而不覺得肉麻的讚美,用在激勵孩子發揮潛能也一定很恰當。

記得上一場座談會中,蔡穎卿女士說,讚美與獎勵是由於孩子正確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就不會有寵溺的問題。我相信如果我們對孩子所發出的讚美與激賞是由於孩子的表現,應該不致於降低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力。如果孩子能有足夠的自信,相信他們對挫折會更有耐受性。

Q:如果孩子有行為問題又不受教,常常以死作脅,有些逃避的習慣,該如何教導這樣的小孩?

馮:我們應該先去了解孩子逃避的原因。有時候小孩子遇到挫敗時心裏已經很難過了,可是我們做大人的往往還要去給小孩一些別的懲罰,小孩等於同時得去處理自己內心的挫折感和大人額外給的處罰,常常會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於是就會開始逃避問題。


陳:有些話我們應該用忽略的方式去處理。比如說這個孩子以死作要脅,我們做老師的可以去談這個孩子其他的行為問題,就是不要去討論她說要去死這些事,當作沒聽到。我想墨非定律大家都聽過,負面的事你只要討論得夠多遍,就很有可能變成真的。

其實我也很好奇這個孩子的身邊是不是也有常常「要死不死」掛在嘴邊的大人,因此孩子知道死可以是個逃避的藉口。

Q:我們該如何兼顧管教與孩子隱私權的問題?

陳:孩子不敢講的事情一定有問題,我覺得做父母的一定要主動去關心。


馮:直接談,是因為有親子關係種下的土壤。我們在帶營隊時看過許多帶著問題的小孩,我發現,當孩子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未婚懷孕這麼大的事情,他們最想找的人其實不是他們的朋友,而是他們的父母、可靠的大人。

如果我們夠可靠,就不必透過偷看日記、偷聽電話這種我們做著會發抖的手段去關心、了解我們的小孩。所以,我們必須先成為可靠的大人,這樣才能與孩子建立起互信的親子關係。

覺得馮喬蘭女士的見解實在很棒,而陳艾妮是個非常活潑會帶動氣氛的演說者,這回的座談會很精彩。多聽聽不同前輩成功的育兒、教育經驗,我們總可以找到些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